建言“十四五”——市政協十三屆二十次常委會議發言選萃之一
上海“十四五”發展的階段判斷和主題主線
市政協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 邢邦志
閱讀提示
■“十四五”時期,上海改革發展進入新階段,面對全國各地千帆競發的發展態勢,上海亟待構筑不可替代的戰略優勢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2018年要求上海不斷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在提高城市經濟密度、提高投入產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2019年進一步提出,上海要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
■“十四五”規劃應把強化“四大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作為發展主線,引導增強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集聚和輻射功能,加快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服務鏈高端環節邁進,更好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建設好“五個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十四五”規劃是上海立足我國現代化進程新的歷史起點謀新篇、開新局的起步開局規劃。市政協高度重視圍繞規劃編制建言資政、凝聚共識工作,董云虎主席親自領銜,李逸平副主席具體負責,主席會議成員全員參與,各專委會(指導組)深入調查研究,共組織開展調研、座談、考察、學習等活動90余場次,600多人次的政協委員參與,在深入調研、科學論證基礎上,就上海“十四五”發展的階段判斷和主題主線、經濟增長預期性目標和部分結構性功能性指標、構建多引擎發展動力、破解土地和人口瓶頸、深化城市治理和優化公共服務、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保護歷史風貌傳承歷史文脈等7個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建議。
這里,我先就“十四五”發展的階段特征、時代主題和發展主線問題,談三點想法和建議。
階段特征
“十四五”時期是上海立足“兩個大局”、堅持“四個放在”,在新的更高起點上開啟全面建設“五個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階段
這是我們關于“十四五”發展階段的基本判斷。之所以作出這樣的判斷,主要理由有三條。
一是,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交匯、相互激蕩,特別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和加速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重構重塑,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面對國際國內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面對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和相互影響,上海發展面臨的風險增多、壓力加大,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是“十四五”規劃必須深入研究和回答的重大時代命題。
二是,“十三五”時期,上海通過持續打好浦東開發開放、落實三項新的重大任務、辦好進口博覽會“1+3+1”五張王牌,已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全面對標對表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切實增強“五個中心”的國際競爭力、創新驅動力、要素集聚力、市場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上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是“十四五”規劃必須深入研究和回答的關鍵核心問題。
三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戰略謀劃,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上海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先鋒和標桿城市,如何立足“兩個大局”、堅持“四個放在”,在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好“五個中心”對內對外開放兩個扇面的樞紐作用,更好搭建平臺、提供通道、編織網絡,是“十四五”規劃必須深入研究和回答的緊迫現實問題。
時代主題
謀劃“十四五”發展應著眼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高質量發展”這一時代主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上海謀劃“十四五”發展,必須把握這些重要論斷的豐富內涵,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
一是高水平改革開放。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一系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必須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要從單純依靠“增量改革”轉向“增量、存量改革”并重,敢于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堅決沖破思想觀念束縛,堅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以深度利益調整推動整體利益增強。要從過去較多注重“引進來”的“單向開放”轉向“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雙向開放”,以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和臨港新片區為主要依托,以郊區五個新城建設為重要支撐,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尋求新的增長點、培育新的增長極。
二是高層次創新策源。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要牢牢抓住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機遇,著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努力實現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從無到有”的跨越,成為科學規律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第一實踐者,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綠色生態引領未來發展。
三是高效能城市治理。高效能治理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謀劃中長期戰略任務和戰略布局,要有針對性地部署對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牽引性的重大規劃、重大改革、重大政策。要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堅持多元主體參與,強化制度賦能、科技賦能,注重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在提高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上下功夫、顯成效、見情懷,切實提高人民滿意度、企業感受度,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文環境、宜居環境,走出一條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子。
四是高品質市民生活。高品質生活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圍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聚焦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領域,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促均衡,實現更高質量的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不斷提升城市溫度,全面體現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人民屬性、人本價值。
發展主線
謀劃“十四五”發展應著力突顯強化“四大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這條發展主線
進入新世紀以來,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始終圍繞破解特定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提升城市能級這條主線來展開。“十五”規劃針對20世紀90年代加快發展后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城市綜合服務環境不完善,提出了“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發展主線。“十一五”規劃針對中央明確提出上海要大力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四個中心”建設的要求,提出了“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的發展主線。“十二五”規劃針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并要著力減少“四個依賴”,提出了“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主線,并得到當時胡錦濤總書記的充分肯定。“十三五”規劃針對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提出“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
“十四五”時期,上海改革發展進入新階段,面對全國各地千帆競發的發展態勢,上海亟待構筑不可替代的戰略優勢。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2018年要求上海不斷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在提高城市經濟密度、提高投入產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2019年進一步提出,上海要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十四五”規劃應把強化“四大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作為發展主線,引導增強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集聚和輻射功能,加快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服務鏈高端環節邁進,更好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建設好“五個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這里,我們還特別強調,謀劃“十四五”規劃要有大格局、大情懷、大手筆。李強書記指出,編制“十四五”規劃,需要大膽解放思想,勇于突破超越,敢于提出“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子落而滿盤活”的大手筆大戰略,謀劃提出具有前瞻性、帶動性的大項目、大工程、大平臺、大民生。我們在調研中,一些委員和專家提出,沿海、沿江、沿外環打造產業集聚帶和快速交通網,全面帶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浦江兩岸協同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這些建議值得深入研究論證,或許能成為引領上海未來發展的標志性重大項目,成為上海這個長三角龍頭的點睛之作、神來之筆。
(稿件來源:聯合時報 攝影: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