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質量發展 創造高品質生活 實現高效能治理 強化委員責任擔當交出合格履職答卷——市政協委員分組討論市政府上半年工作報告發言選萃
閱讀提示
7月29日上午,列席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擴大)的市政協委員,就市長龔正代表市政府報告2021年上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下半年工作總體考慮,進行分組討論,圍繞高水平改革開放、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五個新城”建設、民心工程和民生實事等議題提出意見建議。委員們說,上半年全市經濟態勢穩中向好,成績來之不易。做好下半年工作,關鍵是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集中精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狠抓重大項目擴投資、重大活動促消費、重大平臺增動能、重大政策穩企業,加快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委員們表示,要進一步強化自身責任擔當,圍繞上海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多進諍言、多謀良策、多出實招,交出委員履職合格答卷。
推動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
推進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力爭盡快形成一批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開拓性創新的工作成果。充分發揮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引領作用,推進全市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深入推進臨港新片區、科創板注冊制試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項新的重大任務,加快建設進口博覽會、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三大平臺。
■董衛民(市政協常委、社法委常務副主任):在浦東“引領區”建設過程中,要用好中央對于浦東新區的重磅政策支持,同時要發揮人的創造力和能動性。
■陳。ㄊ姓䥇f委員,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在建立完善“引領區”建設的法治保障體系方面,市人大制定浦東新區法規與市政府制定相關文件,要做好“雙向發力”工作。
■蔣惠永(市政協委員,上?茖W普及出版社總經理、社長):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引領區,要抓好落實,其中干部是關鍵;要提升創新能力,人才是抓手,留住人才是根本。
■韓漢君(市政協委員,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的具體舉措要進一步明晰。上海要積極主動配合中央決策的重大改革,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等。
■汪勝洋(市政協常委,民建市委專職副主委):推進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政府要花大力氣做好提氣鼓勁工作,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提高干部隊伍活力和工作勁頭,達到爭創一流的目標。
■趙靖(市政協委員,中倫律師事務所管委會主任):當前全球法律框架建設的趨勢已由“去監管化”向“加監管化”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浦東的先行先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建議在規定的紅線范圍內大膽試、大膽闖。
■徐大振(市政協委員,市僑聯副主席):對一些政策性很強領域的開發開放,既要在宏觀上指引,也要在微觀上細化落實,通過系統集成、協同聯動,推動改革開放的深入。
■沈永銘(市政協委員,民建市委秘書長):上海如何建設成為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吸收優秀民營企業到上海發展,扶持已經壯大的民企到海外用好國際資源,通過“到上海、再出海”這種方式,推動經濟往縱深發展。
■陳其昌(市政協委員,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監管并非越嚴越好,而是越專越好。要為企業經營者營造更為寬松的環境,鼓勵經營者大膽干、大膽闖,從而進一步激發城市活力。
■朱永興(市政協委員,上海華辰隆德豐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是上海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工作,要做好政策的銜接、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細化任務、夯實責任,有力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趙蓓文(市政協委員,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在全球稅制大變局背景下,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胡光(市政協常委,上海君悅律師事務所主任):建立與浦東“大膽改、大膽闖、自主改”相適應的法治保障體系,要認真加以研究。對涉及企業公平競爭環境等問題,在立法時應慎之又慎。
■姚儉建(市政協委員,市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推進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既要注重新區與其他區域的發展聯動,也要抓好“關鍵少數”,強化新區干部隊伍建設。
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
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是上海面向未來塑造城市核心競爭力、以“數字蝶變”引發“城市蝶變”的關鍵之舉。其中經濟、生活兩個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方案和促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政策措施已經發布。下一步,要以大調研促進大轉型,加快形成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四梁八柱”,推動經濟、生活、治理三個領域全面數字化轉型。
■許偉書(市政協常委,中鐵二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要扎實推進應急能力建設,持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城市數字化轉型高度依賴電力和網絡,要充分考慮災害來臨時斷電、斷網所帶來的影響,做好預案。
■俞烈(市政協常委、提案委主任):在城市數字化轉型中,如何將“兩張網”有效融合起來、把信息很好地歸集起來,是加強應急管理的關鍵。
■蔣碧艷(市政協委員,民進市委秘書長、組織部部長):這次鄭州因水災導致互聯網中斷帶來的負面影響,值得深思。上海在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要有危機意識,將這類可能會發生的事項提前納入籌劃,制定出臺相應的應急措施。
■鮑英菁(市政協委員,靜安區政協副主席):“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等對上海城市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一網統管”的展示與應用還不夠多,很多數據沒有得到充分運用,通過算法提供智能化建議的能力有待提升,可以與一些企業等專業平臺合作,挖掘海量數據,更好發揮“一網統管”的參謀助手作用。
■王福明(市政協委員,上海東方典當有限公司總裁)上海作為全球特大城市,在數字化運行和共享方面尤其要注重數字安全,確保城市安全運行。
■陳云麒(市政協委員,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產業數字化要多從企業這一市場主體層面出發,根據企業效益來判斷產業數字化的必要性,不能為了數字而數字。政府應將重點放在治理數字化轉型上,在產業和生活數字化方面多給市場留點空間,讓市場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
■張琦(市政協委員,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要解決好數字信任問題,盡快健全數字信任體系,構建數字信任場景,搭建數字信任國際國內一體化平臺。要解決好數據供應流通問題,要逐步提高高端數據的獲取效率,同時對現有數據平臺進行登記備案,確立數字資產地位。
■穆海潔(市政協委員,匯付天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關于城市數字化轉型,應認識到數字化有別于信息化和電子化,是通過技術提升、效率提升、管理提升,實現服務提升,并可能創造新價值、新商業模式。
■樊好(市政協委員,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應急保障處處長):政府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從單方面以政府為主導轉向以市場為主導,體現居民自治,以共建共治共享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數字化轉型應讓全體群眾受益,這樣才是以人為本、共享普惠。
■崔海靈(市政協委員,市水務局科技發展處一級調研員):關于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建議面向社會公開的政務服務部門率先垂范,進一步全面提升數字化管理能力。
■董熔(市政協委員,市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城市數字化轉型,不能簡單理解為現有數據上網,而是要做強系統設計,在各行各業信息互聯互通上花大力氣,在信息數據管理上實現流程再造,提升城市智能化防御的整體效能。
加快推進“五個新城”建設
“五個新城”的定位,是要建設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加強新城與上海主城區之間、新城與新城之間、新城與長三角其他40個城市之間的賦能互動、功能互補。到2025年,“五個新城”常住人口總規模達360萬左右,新城所在區GDP總量達1.1萬億元;到2035年,“五個新城”各集聚100萬左右常住人口,基本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邵林初(市政協常委、農業農村委主任):“五個新城”建設要與郊區鄉鎮規劃相結合,保障財政均衡調配,充分考慮郊區的實際建設情況。
■張莉萍(市政協委員,上海公安學院基礎教研部教授):交通規劃設計要與新城發展相適應,要科學規劃地鐵線路與站點,提升交通出行便利性,讓老百姓更有獲得感。
■姚莉(市政協常委,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五個新城”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繼續打造一支基層治理的人才隊伍。目前郊區管理水平、理念與中心城區還有很大差距,希望能重視培養一批基層治理人才。
■陳永亮(市政協常委,上海金外灘集團董事長):針對“五個新城”建設,要加快破解土地瓶頸,制定新的土地利用機制,高效利用現有土地。
■呂彪(市政協委員,上海星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在“五個新城”建設中,要把制造業擺在重要位置,尤其要把高端制造業主體引進來,通過產業集聚人口。
■周平(市政協委員,上海交響樂團團長)“五個新城”的文化建設,要循序漸進,通過公共文化服務的布局和優化,加強觀眾的培養和市場的培育。
■堯金仁(市政協常委,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上海自貿試驗區分公司副總經理):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共同作用,探索構建市場化可持續的投融資形式,建立長期穩定、持續多元的資金保障體系,既要保障政府政策的支持,又引入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的資金,為“五個新城”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方奇鐘(市政協常委,上海市科技企業聯合會會長):“五個新城”建設應避免模式雷同,彰顯特色,加大產業布局的科學研究,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張宜軍(市政協委員,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在“五個新城”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要超前謀劃,無線設施、基站、通信設施等須納入前期規劃。
■姚卓勻(市政協委員,市政協副秘書長):“五個新城”的教育布局,要考慮硬件和軟件并重,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
■陳東輝(市政協委員,上海電機學院副院長):關于“五個新城”建設,上海將在人才、土地、財稅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細則,希望加快落實落地。
做好民心工程和民生實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解決民生難題,去年啟動了16項民心工程,今年還安排了10方面30項民生實事。上半年,各項工作推進總體有力有序,舊區改造、架空線入地、早餐網點建設等項目進度快于原定節點。
■朱紅(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市委秘書長):對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等民心工程,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必須要充分聽取民意,不能替他做主,聽取民意時要反復推敲,如果在征詢基礎上不能達成共識的,建議緩一緩。
■楊德鈞(市政協委員,交通銀行博物館館長):老舊住宅在加裝了電梯以后,物業要承擔相應維保責任,電梯維保應制定相應政策。
■李建穎(市政協常委,市農業農村委種植業管理處處長):城鄉融合發展要做到位,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防災減災關鍵工程的投入,花大力氣補上短板,保障農民安居樂業。
■丁常云(市政協常委,市道教協會副會長):養老服務除了政府推動之外,還可以走社會化道路,更多運用包括宗教界在內的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共同推進。
■白潤生(市政協常委,市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許多小區物業管理比較混亂,停車亂收費現象較多,需進一步完善《物業管理條例》相關細則,建立健全和理順居委會、業委會、物業管理之間的關系和職責,更好發揮居委會以及居民區黨組織的作用。
■高向東(市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經管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如果按照每年1000臺以上的加裝標準,本市老舊小區全部加裝電梯還需一段時日,建議根據“能加盡加、愿加快加”原則,持續加快推進此項工作。
■范秀敏(市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資產管理與實驗室處副處長):在新增10個共享充電樁示范小區基礎上,擴大覆蓋普及面,讓更多的小區都安裝上共享充電樁,方便居民出行。
■楊文悅(市政協委員,市綠化市容局科技信息處處長):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這項民心工程已取得了較好成效,但需注意,加裝電梯的后期維護,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法律問題。
■王晨(市政協委員,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競技體育研究一中心主任):建議民生工程在建造之前要做好充分調研,厘清運行保障機制,科學規劃選址。
■陳啟偉(市政協委員,上海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副社長):“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建設要注重“軟件升級”,合理規劃公共廁所數量、位置,在濱江的小花園和公共綠地區塊的命名中凸顯文化底蘊。
■李穎潔(市政協委員,上海大學錢偉長學院副院長):要未雨綢繆,高度重視老年人認知障礙的預檢和篩查工作,把問題解決在發生之前。
■馬益民(市政協常委,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結合上海正在實施的架空線入地工程,建議將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管理范疇,盡快形成設計、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的聯動機制。
■鄒云增(市政協常委,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教授):上海疫情防控不能放松,基礎防線還是要繃緊。戴口罩、測體溫、查綠碼,一項都不能少,特別是口岸單位,防控措施還是要落實落細落嚴,絲毫不容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