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四大品牌”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 政協委員與市民網上交流聚焦品牌建設
45分鐘內市民提出1285個問題,五位委員現場回答了其中的41個。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1月24日舉辦第二次委員與市民網上交流活動,以“構筑發展戰略優勢推動上海品牌發展”為主題,邀請委員通過東方網、上海政協網,以互發帖子方式與市民在線交流。
中共上海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提出,上海要立足新時代,著力構筑上海發展戰略優勢,全力打響上海制造、上海服務、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在全市引起熱烈反響。
交流中,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常務主席,十二屆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十二屆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肖堃濤;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黨組書記黃小路;十二屆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萬大寧;民革市委副主委、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研究所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室主任王慧敏委員圍繞打響“四大品牌”,提升上海產品品質和知名度,強化金融、科技、教育、醫療等服務功能,把上海建成人人向往的購物天堂,用好用足上海豐富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等,與市民開展交流,共同為構筑上海發展戰略優勢獻計出力。
承前啟后打響上海制造牌
網友:上海制造如何重構戰略優勢?
徐逸波:上海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加快上海制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步伐,著力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來構筑上海制造新的戰略優勢。
網友:打響“上海制造”品牌有哪些優勢?
黃小路:上海是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工業品牌的集聚地,有質量和品牌發展的深厚基礎。上海制造總體優勢明顯,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上海歷來有重視質量、重視品牌的傳統,有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法制環境。上海還有技術人才信息和國際交流等重要優勢。
網友:如今上海制造在市場的占有率方面情況如何?老字號如何更好地實現傳承?
萬大寧:上海老字號傳承是一個牽動無數上海人情感的問題。老字號的傳承,要靠創新來實現,創新的本質是做品牌,而不是吃品牌。做品牌必須要滿足社會公眾的利益,公眾利益體現在產品上,也體現在服務上,是品牌的穩定性,是服務的多樣性,也是對社會消費的道德誠信,當然,對企業而言,還有一個是在市場上的可競爭性。這才是老字號品牌傳承的基本面。
標準先行打響上海服務牌
網友:“上海服務”,這里所說的“服務”,具體含義是什么?
萬大寧:上海服務主要是指基于上海具有厚實的經濟、社會能力,輻射帶動全國共同發展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服務功能其實就是上海的核心功能。打響上海服務品牌,首先要發展服務經濟,要使上海成為優質服務和高端服務的代名詞,重點是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和最好水平,加快“五個中心”建設,在更大范圍內集聚高端服務要素,為全國服務,同時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
網友:如何打造上海服務品牌?
黃小路:用好標準,建立高標準,以高標準來引領服務。標準是軟實力,我們的服務標準還有很多欠缺,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我們加大標準供給的力度。建議加快標準服務業產業發展,比如,開放和廣泛設立標準服務事務所,培育標準化人才,為打響“四個品牌”提供更多的標準制度供給。
抓住機遇打響上海購物牌
網友:如何更好地打造上海更有特色的知名商圈,把上海建成人人向往的購物天堂?
王慧敏:上海打造購物品牌、建設人人向往的購物天堂,首先要著力營造讓人人舒適的良好軟環境,在整個上海城區范圍內,進行部署。商區在公共交通、信息咨詢、法制環境、休閑娛樂等方面,要體現便捷性、體驗性、愉悅感。
網友:與一些新興商圈相比,南京路上的商業業態已經相對落后。南京路作為上海的一張名片是否也該換換面孔了?
萬大寧:南京路作為傳統商品品牌的集中地,當前要特別注意研究兩個方面:研究老傳統如何與新業態新模式的結合;注重體驗式消費的創新,使之成為展示“上海購物”品牌的新平臺。
用足資源打響上海文化牌
網友:上海“四大品牌”,文化這張牌該怎么打?
徐逸波:要用好用足上海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資源優勢,打造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增強文化的原創力,使上海不僅成為文化的碼頭,更要努力成為文化的源頭,從而增強文化的輻射力。
網友:提升上海文藝原創能力,需要找準哪些切入點?
肖堃濤:重點是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優化文教結合,做大原創增量;二是順應文化新業態和新趨勢,形成原創產業鏈;三是完善文藝作品的社會反饋機制;四是重振上海文藝原創隊伍;五是聚焦現實題材,梳理精選,列入原創規劃。
(稿件來源:聯合時報 攝影: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