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就“發揮優勢,激發活力,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主題舉行委員與市民網上交流 張恩迪參加
1月26日中午,市政協就“發揮優勢,激發活力,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主題舉行委員與市民的網上交流活動。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上海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市政協副主席、致公黨市委主委張恩迪,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黨委書記陸曉春,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市科協副主席楊建榮,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致公黨市委副主委袁雯等五位委員圍繞主題,就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改善人才引進與培養,保護知識產權,實現可持續發展等話題與市民進行了交流。
張恩迪:全方位的開放格局有利于創新要素的集聚和輻射
“市政協在上海創建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可以起到什么具體作用?”有網友問:有沒有什么實例可以作為說明?
對此,張恩迪回答,政協在這方面優勢不小,成績也不少。比如,最近就做了一個關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調研,圍繞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條件、重點和對策四個方面提出了觀點、思路和對策,為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作出決策提出參考建議。“另外,市政協還有一個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在具體幫助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關系,實現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方面也做了不少實事”。
有網友覺得不少民主黨派成員具有深厚的專業背景,想了解他們在上海創建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能有些什么作為?
“我覺得首先是做好本職工作。”張恩迪回答,在此基礎上,民主黨派成員也可以把學術上好的想法、好的調研結果及時通過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和提交提案的形式給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當然,民主黨派也可以就某一個問題組織相關的調研,利用黨派內外的專家、學者協同起來開展一些討論,從而形成更加全面的、有質量的建議。”他說。
還有網友想了解,政協委員眼中上海在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有哪些優勢?
對此,張恩迪的看法是,“上海的優勢很明顯”:全方位的開放格局有利于創新要素的集聚和輻射;“四個中心”與科技創新中心相互支撐、相輔相成;重規矩、講法治的人文環境有利于創新活動的開展。
陸曉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既是政府的事,是企業的事,也是社會的事
“具有全球影響力”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有網友問,該用什么標準來衡量我們正在建設的科技創新中心呢?
陸曉春認為,“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沒有統一的標準,但需要具備一定的特征:“比如創新資源的集聚力,創新成果的影響力,新興產業的引領力,創新產業的吸引力,區域創新的輻射力等等。”
有網友認為,當今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的趨勢十分明顯,因此“科技創新中心不應該是個狹隘的地理概念”。對此,陸曉春表示贊同,“上海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確不應該局限于一個狹隘的范圍,上海應該更多關注與長三角地區創新鏈和產業鏈的互動,充分發揮區域經濟技術合作的優勢。”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體是誰?”有網友問,“是政府、科技工作者還是廣大市民?”
陸曉春回答,此事“既是政府的事,是企業的事,也是社會的事”。“首先社會各階層都要轉變思路理念,要從傳統的創新管理向創新治理轉變。”他說,治理的概念就是主體多元,除了政府以外,高?蒲性核,各類企業以及全體市民都是參與的主體,“作為政府要更多建設環境,搭建平臺,創造條件,能讓各主體都投入創新創業,能形成李克強總理所說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
楊建榮: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有底氣
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有網友問:上海底氣何在?
對此,楊建榮顯然很有信心。“上海的科技人才優勢明顯。”他說,上海有165名兩院院士、160多萬名科技工作者。“這些科技工作者分布在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為上海的發展起到人力資源的保障。”
“上海在吸引和培養人才方面也有好的舉措。”楊建榮說,比如科協,就有“飛翔計劃”、“晨光計劃”、“青年英才評選”、“科技精英評選”等選拔機制,“特別是‘科技精英’已經成為上?萍既瞬诺闹匾放,歷屆科技精英中有48人已經成為兩院院士,占整個科技精英評選人才的40%多。”
上海還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國家有關部門三年前曾作過全國公民科學素養調研,上海的相關指數是13.24,比全國平均水平的3高出一大截,與歐洲國家基本持平。”楊建榮說,公民科學素養對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些都是上海創建科技創新中心的底氣。
科技社團在上海創建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能起到怎樣的作用?還有的網友關心這個問題。
楊建榮回答,科技社團是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成分,上?萍忌鐖F已經承接了100多項職稱評定、項目驗收、事故鑒定、科技獎勵等原本由政府進行管理的事項,正在成為上海創新社會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吳建中:當下需要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縮短研發和產業化之間的鴻溝
有網友想知道,從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大力倡導“科技創新”,有什么新含義?
吳建中回答,“科技”、“創新”都不是新概念,但“創新”在今天的重要性增強了:“現在很難想象再靠一個科技發明就能引領整個產業發展的情形了。”吳建中舉例:無論iPod還是iPhone,里面的“科技”元素不過泛泛而已,但用“創新”的方式將這些東西進行組合,創造出新的產品和商業模式,便成就了蘋果如今的事業版圖。“上海發明專利和科技論文不少,但實際應用的效益不高,開發的力度不大。”吳建中說,是“創新”賦予了“科技”價值,當下需要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縮短研發和產業化之間的鴻溝。
有網友問,如今數字閱讀日益普及,閱讀對實體空間的依賴日益淡化,為什么上海圖書館還要上馬二期工程?
吳建中回答,圖書館是城市的第三空間,不僅是學習,而且是交流的空間。雖然現在有很多信息和知識上網了,讀者在家里也可以方便地獲取,但是創新是頭腦激蕩的結果,讀者需要面對面的交流。上海圖書館正在從提供閱覽服務為主向提供學習和交流為主轉型,這些都需要硬件投入的支持。
還有網友表示,自己特別喜歡去圖書館看展覽、聽講座,但是現在“人文社科類的講座比較多”,問今后能不能兼顧一些自然科學的門類?吳建中當即表示:“今年一定會增加。”
袁雯:打破思想禁錮,激發創新基因
有不少網友關心,上?萍紕撔碌沫h境到底怎么樣?
“其實這是始終困擾上海創新驅動發展的老問題。”袁雯說,“俞正聲同志在上海的時候就說過上海的白領文化盛行,只愿做白領,不愿做老板”,可謂一針見血。“但是了解上海的網友都知道,上海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以‘冒險家的樂園’聞名的,所以在上海的文化血脈里,應該是有著創新和冒險的基因的。”袁雯說:“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如何激發這種基因。人們在思想上的禁錮,往往比政策禁錮更難打破,我們全社會要共同努力,讓創新者成為明星,只有,全社會來尊重創新者,才會有好的創新環境。”
“上海要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是不是意味著今后理工科人才會更吃香?”這位網友提問很實惠:“我是不是該讓孩子去讀理工類專業?”
“不管一個城市的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作為家長首先要關注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袁雯回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強的動力。”
高校的科研成果看上去挺多,但能轉化為生產力的不多。有幾位網友問,這問題該怎么解決?
袁雯回答,產學研聯動是個傳統難題,需要克服不同體制間的障礙、突破很多政策制度,這方面的確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一方面鼓勵企業的科研人員參與到高?蒲衅脚_管理和運行之中,另一方面鼓勵高校改變單一依靠論文的科研評價體系,把為社會、為行業企業服務的各種成果納入其中。
(黃錚報道 金松攝影)